2010/5/4

萬華酒店街區改造

萬華酒店街區改造

★實質環境面:
在這個酒店街區的改造計畫,經過了許多次的小組討論、現場勘查以及與在地居民(包括里長、酒店協會業者、女性工作者等)的訪談之後,決定出了幾個實質面空間的改造重點。

首先,為了引導人潮進入這個街區,再造主要巷道的”入口意象”是我們考量的一個主要手段,西園路262巷的入口緊鄰龍山寺捷運站的出口,以及華西街對側的華西新街入口,緊鄰仁濟院旁,是這次入口意象試圖改造的兩個重點。目的不僅是增加來店的客源,最主要的是活絡這個街區的人氣,不希望讓人感覺這是一個髒亂、不舒服的環境,因為自從SARS之後,這邊的人潮流動減少了許多,一方面是外地人對本地既有的刻板印象,認為這裡是處於特種行業的灰色地帶,另一方面也是大環境的使然,經濟的不景氣,加上酒店業者從業人口老化,漸漸失去對外的競爭力。

第二,引入了人潮,必須要有讓人想要‘觀看’的元素。262巷的南側立面,保留著有歷史意義的立面,在我們的實習過程中,當地業者已經自行拆除原有的雜亂招牌以及電線,換上了統一格式的小市招,使整個巷道頓時明亮了起來,且具歷史感的立面也突顯出來,這可以成為引入人潮之後的一個觀看重點。另外,我們也設計了立面的夜間照明,加強夜間整條巷道的氣氛營造。

而在另一條巷道-華西新街,則設計利用既有的兩面大牆面,加入公共藝術的創作元素,也有可能是”非”常態性的社區居民參與活動,例如:以在地老戲院”大觀戲院” 為命名的露天電影放映會等,促進當地居民的自我認同感,同時也改造畸零地乏人管理造成髒亂的問題。此外,此條街道雖然為政府的計畫道路,不過據觀察,‘通過性’的車流量並不大,主要是零星的行人、消費者走動,或是必要性的臨街商家活動。經與在地居民討論,希望能在晚間六時以後,實施時段性的封街措施,禁止車輛進入,改成行人徒步區。此時段內,商家可以將攤位上經由設計過的統一形式座椅擺在街上,或者將原本在本地夜間擺攤的攤商,一併做規劃處理。

第三,在這個老舊街區中,有兩個節點是行人及遊客有可能的匯集地,也就是西園路262巷、三水街與華西新街的交叉口。這兩個節點需要有些休憩性的設施,可以讓行人在此地稍做休息,或張目四望、或與人交談,以便決定自己下一步該往那個方向前進,從262巷入口進來的人潮,希望在此靠南邊的節點可以引導他們朝華西街觀光夜市方向前進,而從華西街方向進入的人潮,則希望在靠北邊的這個節點,引導他們向南邊繼續沿著華西新街前進,進一步可以朝酒店街移動。

★融入生態設計手法:
由於此次的社區規劃實習,希望能回應到目前全球暖化的議題,思考如何在社區規劃的尺度上,減緩對地球暖化的影響,所以,我們嘗試利用生態的設計在這個萬華地區的老舊街區改造上。從以上所談到的重點改造區,包括入口意象、節點營造與巷道改造,有以下幾點生態設計的手法可以運用:

1.太陽能路燈
經過太陽日照模擬,在合適的入口處以及巷道,設置太陽能與風力合併使用的路燈設計,如下圖。在台灣北部,朝正南方以傾斜角約23度左右擺放,可達最大再生能源效益,且,小型風力發電與太陽能光電板結合,能達到日夜互補的發電功效。此外,再生能源裝置在此社區街道上的設置,也試圖提升在地居民的光榮感 (當環保成為一種時尚)。以它做為入口意象元素之一時,與當地週邊環境形成反差/對比,一方面可以喚起在地民眾對環境改造的初步表面觀感(周遭環境正在改變…過去/現在),另一方面則希望藉此引導外來人潮向內移動(一探究竟的心理)。

2.雨水回收系統與植栽
巷道內在重要的節點上,可以營造一個友善的休憩空間。除了擺設低矮可供歇腳的平台,也可以運用綠色植栽的設計,改變小環境中的微氣候。雨水回收系統可以與植栽澆水系統結合,或者提供小規模的親水設施所使用。植栽的設計,也可以結合空間上的區隔,界定出不被汽機車佔用的行人空間。

3.LED燈具夜間照明
262巷的歷史立面,具有可觀的價值意義,若能給予夜間的投射燈,加上此區產業的特色型態,照明措施成為此區能否引入人潮之一大關鍵因素。規劃上可以採用省能耐久的LED照明設計,符合永續環境的設計理念。並且,從酒店街往新華西街一帶延伸,可以在夜間照明的燈具上,採用一系列的規劃,如此可以帶給行人在移動時視覺上的一致性,且對此街區有一完整性的觀感,有利於延伸行人走動時的動線,由線擴展到面。

4.酒瓶街道回收站
由於此街區的特殊產業型態,玻璃製的廢棄物如酒瓶等將會比其他地方來的密集。如果在街區內可以設置經過設計的酒瓶回收站,也不失為一個永續設計的社會提案。經由居民、業者及定期的市府回收,相信可以再利用一定程度的玻璃製品,為地球資源盡一份力。

★非實質環境面改造
除了實質環境面(硬體)的改善措施,其他非實質面的改善(軟體),例如社區居民的自我成長,社區共同意識的形成等,也是社區營造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此次的實習課程中,雖然我們也有許多關於這方面的討論,但是詳盡的規劃方式,則有待社區內自發性、自主性的提出與長期努力,例如硬體改造之後的環境管理與維持、酒店業者因應時代的轉型與店內消費空間改善等。目前雖已有酒店業者成立協會,但是要取得各方面的共識與長期社區參與,才能使整體的改造方案能夠成功。

發表於2007年10月-"生態社區生活巷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