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台北市民與我有類似的感受:「台北市的馬路也太不平了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本柏油路面還算平整的敦化林蔭大道,也變得坑坑洞洞,東挖西補的一塊塊,讓尤其是機車族的我感受特別強烈。可以猜想到造成路面不平整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事業都需要用到路面下的空間,電信業、電業、水業、油業等等,這些不同事業又都是由不同主管單位負責,可以想見它們之間橫向一定沒有整合;而負責路面維修的養工處,與其他事業主管之間,縱向協調也一定沒有整合,所以,常常可見,才剛維修鋪完的路面,隔沒多久,又有另一個單位因事業需求而再次開挖,路面補破丁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如果是時常修修補補,在施工品質有一定的要求之下,路面至少還可以維持平整,但可惜的是,常常因為挖補的施工品質不良,造成路面銜接不平、遇雨就出現凹洞、人形孔蓋突起,造成機車騎士意外傷害的事件實有耳聞,著實非常危險。如果說,如此不關乎市民行的安全的城市有多大的城市競爭力,實難令人難以置信。
除了機車族,就算是開車的朋友大概也可以感受到台北市路面的不平整。往往是因為車子的懸吊系統緩衝了凹凹坑坑的跳動使得車主比機車族好一點,但這樣的道路無形中其實也使得車子有較高的耗損率,增加車主維修的成本。
因此,市政府推出了「路平專案」,乍看市府似乎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然而,怕的是消耗了大量的工程經費,獲取的只是表面、短暫的成果。短時間內的路面是平整了,然而,如上述不同事業單位間協調整合的問題依然存在,路面管理維護依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而非以整體有計畫性、系統性的管理維護,往往在工程完成後的1~2月內,路平的成果又是面目全非。
其實,看似簡單的路面設計、管理與維護,隱含著背後各單位事業主管機關的思維模式與行政統合的問題。小市民其實已不苛求政府去做雖很重要但是看不見的「下水道管線鋪設」工作,小市民只要求看的見的表面功夫也要做好而已,如果連「路平」都做不到,小市民大概也不敢奢求政府能多有效的提高我們城市的競爭力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