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界對「國土規劃」的期待甚深,從解決產業發展需求用地的爭議(中科四期、苗栗大埔事件、國光石化),到降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衝擊(2009莫拉克、2010凡那比風災重創台灣南部),以及化解農業、民生與工業用水的衝突,並阻止高鐵塔柱持續下沈(封井禁止雲林縣農民抽取地下水灌溉)等事件,「國土規劃」似乎已成我國在發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保育衝突的問題時,各界最終想到的解方。 然而,在台灣何謂「國土規劃」? 那個政府機關負責國土計畫之規劃、執行、檢討與修正?是否有完整的法制配套等問題,以致至今「國土規劃」在台灣僅止於籠統的政策概念,無法透過整體有系統的計畫擬訂、推行與檢討來解決上述可能的問題。爰上述,在此吾人可說,「國土規劃」乃進行某資源(如:土地、水資源等)的合理分配,減少達成各目標時的衝突,同時兼顧保育、效率以及公平的方法。
近來氣候變異在全球各領域所造成的衝擊逐漸顯現,以台灣對於自然災害原就屬脆弱性較高的環境,影響更為劇烈。暖化、極端天氣事件(乾旱、洪水)、海平面上升對環境資源的直接衝擊,也間接影響產業、經濟及民生,「國土規劃」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上,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1.國土計畫法
做為國土規劃基本法之「國土計畫法」(草案),至今尚於立法院審議中。此法於總說明中明確指出,「…未來國土空間發展,應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為目標,亟須整合土地使用計畫及審議之體系。」此法對於我國國土空間最大的影響與變革即是:將我國國土空間劃分為「國土保育區」、「海洋資源區」、「農業發展區」以及「城鄉發展區」四種功能分區,並且必須將此分區落實於全國至地方各層級之國土計畫,並依照各種分區之特性,對其土地使用進行分級管制。
若以「氣候變遷調適」觀點視之:
「國土保育地區」即是確保我國重要生態資源、水資源、人文及自然景觀資源不受人為開發的破壞,或對於以破壞之地區進行復育,將可保護可能受氣候變遷衝擊的生物多樣性樣態、涵養重要水源與森林環境,另外,國土保育劃設另一目的即為標示出天然災害的高潛勢地區,如土石流、深層崩壞、地層下陷、暴潮溢淹等地區,防止人為進行開發而造成可能危害;
「海洋資源地區」的劃設,則對整體海域及海岸資源進行規劃,天然海岸線的維持、沿岸及整體養殖業、漁業設施的土地管理等,在未來海平面逐漸上升之際,應進行何種的因應措施,皆是重要課題;再者,
「農業發展地區」劃設的主要目的之一,即為減少全球氣候變遷下糧食供應的不穩定性,維持一定程度的國內糧食自給率,然而,此將涉及上述各縣(市)農業發展用地與工業用地需求的衝突,亦即取決於各縣(市)農地釋出做為建地、城鄉發展用地的多寡與程度,以及中央事業目的主管機關(農委會)的政策走向; 最後,
「城鄉發展地區」之劃設原則納入成長管理、集約發展等都市發展概念,亦即是,國土計畫法是為導引各縣(市)的都市發展朝向Compact City的發展,減少都市蔓延的情形,並且可以使公共交通運輸及能源需求的使用更為有效率,將可降低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其他針對我國全流域治理的課題,國土計畫法中亦設計一「特定區域計畫」,其定位為解決跨行政轄區或一定地區範圍內之特殊課題,如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水資源管理、災害防治,也是一重要機制。
2.國土調適管理機制
組織再造後之主管國土規劃機關,由目前的營建署轉為未來的國土管理署,另與氣候變遷衝擊直接相關之機關如水資源、森林、氣象局等皆整合至未來的環境資源部,環境資源部下並設置氣候變遷司。若從國土規劃為氣候變遷調適之重要措施的觀點,顯然未來氣候變遷之調適因應亦須有跨部會整合的思維,土地使用規劃與管理機關必須與環境資源管理機關在氣候變遷成為常態的情形之下,國土管理計畫必須整合。
再者,組織再造後之「國家發展委員會」將負責我國國土空間發展政策之制訂、監督及審議協調,另外,為整合各類環境資源之規劃、利用與管理則成立「環境資源部」,但仍缺乏對於國土空間相關議題進行長期研究及資訊蒐集之研究單位,建議未來可於國家發展委員會下成立相關機構如國土規劃研究院,將氣候變遷、國土規劃等議題納入國家發展計畫。
3.國土空間發展策略
行政院經建會於今(99)年六月出版的「國土空間規劃策略計畫」一書中指出:未來在永續經濟、永續社會及永續環境的前提下,國土空間發展之總目標為:「塑造創新環境、建構永續社會」,並以「安全自然生態」、「知識經濟國際運籌」、「優質生活環境」與「節能減碳省水」為國土發展新願景。
由於我國國土面積有限且人口稠密,從氣候防災、分散風險的角度觀之,實有必要重新進行國土空間結構的檢討與調整。
西部創新發展軸應思考朝向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均衡發展,以高鐵站特定區結合周邊台鐵路網,形成區域交通公共運輸網絡之外,並與年底即將完成之縣(市)合併治理課題一併考量,降低主要政治、經濟活動皆集中在北部都會區而可能造成的氣候風險,此與「國土空間規劃策略計畫」所建議推動之三大城市區域建設計畫(大高雄地區整體綱要計畫、台中都會區域或台北都會區域整體綱要計畫)策略相符。
另外,中央山脈保育軸則是重點保育地區,盡可能減少人為的干擾與破壞,確保氣候變遷下我國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保存。而東部優質生活產業軸則應朝向慢活休閒、低碳旅遊產業,發展為世界級的觀光景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