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4

荷蘭氣候變遷國家調適計畫介紹

荷蘭為一受今日全球暖化衝擊最為明顯的例子。

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在過去,荷蘭人引以自豪的與水爭地,以及以人定勝天為出發點思考的水利工程建設,在現今全球暖化、海水面逐一升高的趨勢下,荷蘭人也開始思考是否該放棄過去的治水思維,而改以“living with water”(與水共生)的新思維,面對這全球性的環境變遷議題。

另外,從IPCC對未來的情境預測,暖化已是無法避免的趨勢。針對這點,除了減量策略外,荷蘭很彈性的提出全國的調適計畫,以因應氣候變遷。其中值得台灣借鏡的是,氣候變遷雖然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機會,荷蘭從各個面向包括:運輸、自然資源、水資源、農業、能源、公共衛生、住宅、產業等,探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挑戰、以及機會。 以下逐一介紹:

‧運輸:鐵公路交通系統對於劇烈天氣的因應措施為何?風速的改變以及暴風雨的頻率增加對於schiphol機場的影響為何?我們該做何準備?

‧自然:國家生態網路以及自然保育都是根據當地所發現的物種而安排。目前有些物種將因為氣候變遷北移已得到驗證,如何將這些考量列入自然保育的組織之中?

‧農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以及希臘的農作物產量由於氣溫的上升以及水資源的缺乏而減少,這對於荷蘭有哪些機會呢?新型的作物疾病將會產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水:2003年炎熱的夏季將會是2050年的夏季平均狀態,目前的提防將無法因應這種狀態。屆時,低水床的區域將在安全、河域運輸、飲用水供給和藍綠藻的成長上扮演何種角色?2003年,低地表水床區域導致了非均質的沉陷,造成建築物以及管線的損壞,我們如何避免在下一次的炎熱夏季再度發生?

‧能源:據研究指出,2050年冷卻水的供應相對於2003年將多達近30%.然而,夏天將會越來越炎熱,意味著冷卻水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強烈.我們該如何避免發電廠以及工業廠房在未來數十年內成為一個問題?

‧公共健康:暖化的效應在都市被擴散,在歐洲一些大城市,年老者死亡的比率較正常值為高. 在此同時, 歐洲的人口正加速老化中. 綠色脈絡已經成為倫敦大型建設的計畫之一(十二萬戶在泰唔士河洪氾平原), 目的是為了維持一個還在容忍範圍內的微型氣候. 對於現存的都市環境,我們能有何作為?

‧住宅:對於住宅的隔熱規範是否需更加嚴格? 是否需要對集合住宅的屋頂採取新的規範措施,以便於一次收集更多的降水? 城市內的下水道系統需如何應對.

‧產業:荷蘭想要免於氣候的衝擊,同時也不想因為令人感到恐懼的態勢發展而嚇跑了投資者. 保險業者尚未對於提供氣候災害保險顯出熱情, 這方面在國外看來情況較荷蘭為佳. 我們要如何維持一個相於歐洲其他國家, 同樣的一個參與水平.

‧旅遊:當西班牙的海岸線太熱而瑞士的冰川融化, 荷蘭作為一個觀光旅遊的景點潛力將大大提升, 我們如何透過空間規劃使我們繼續保持領先.

在台灣,我們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調適策略以及政策呢? 荷蘭已經對氣候變遷這個議題思索許久,並且全國上下都動員起來,從大型的研究機構、到政府部門、民間團體、企業以及一般老百姓,都認知到這個環境議題的急迫性,積極的從事具體作為。

氣候變遷不僅是一種對人類生存的挑戰,在荷蘭也將其視為一個“機會”,從新型態的農作物育種、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到旅遊產業可能因南歐暑期酷熱難耐而獲利等各面向去探討,這樣的觀念及行動,相信可以為台灣帶來些許刺激,進一步思考台灣未來因應氣候變遷的作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