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7

高雄水資源管理概念與全球同步/參訪荷蘭漂浮屋



2012/05/18 08:03 記者何沛霖/高市報導


高雄市政府團隊5月11日由劉世芳副市長率隊,前往德國波昻參加第三屆韌性城市調適會議。5月15日為第三屆ICLEI韌性城市會議的最後一天,由丁澈士教授與楊磊教授共同於『都市計畫過程中,如何有效整合管理水資源』(Effectively integrating water management into urba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論壇中發表關於高雄市在生態城市建構及水資源應用與管理上的願景。



楊磊教授認為,高雄市擁有山地、丘陵及平原等不同的地理條件,對於氣候變遷衝擊也應採取不同的回應方式。如濕地的建造及『氣候智慧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的應用,使都市農地恢復其調適氣候的能力。另外在縣市合併後,更應以河川上、中、下游的環境差異進行整體防災規劃。



丁澈士教授則發表,地下伏流水資源的開發價值,潛力大於地表上進行水庫的建造,對於大高雄地區在淡水資源開發上是一項非常值得考慮的選擇。楊教授與丁教授並向主持人說明,高雄市積極在生態城市的打造與水資源的開發及管理,不但跨部門,而且跨縣市,某些時候也得到議會的支持。



論壇主持人德國波昻水資源管理聯盟的執行主任Adrian Sym,聽到後不可思議的表示,跨局處、縣市甚至議會支持的合作關係,在他經驗過程中是非常困難的一環,高雄市在整合水資源上如此有魄力,我們的經驗及方法應該好好介紹給其他城市或地方政府。



結束完波昻的調適會議,代表團一行人隨即趕赴水管理的模範國家-荷蘭,由丁教授帶隊參訪阿姆斯特丹桑安斯風車村,及荷蘭著名的調適建築-漂浮屋。



楊教授解釋說,荷蘭地處低窪,為了不讓低於海平面的國土受到海水滲透,數千年來,荷蘭人從與海爭地到與水共榮。平原上到處可見渠道、濕地、埤塘。透過人工的方法,想辦法留住淡水,利用淡水的壓力,壓制住地下水,不讓海水有滲入的機會,如此才能鞏固荷蘭的農業及畜牧業。



在風車村裡,運轉百年的風車是荷蘭人永續發展的智慧展現,風車與房舍的屋頂,都是由濕地中的蘆葦桿編成。就地取材,是維持濕地功能的最佳方式。透過大小不一的風車累積能量,使用再生能源來調整水位。整個過程不製造任何溫室氣體,巧妙卻又有智慧的在當地運作數百年,反而是現代人應該仿效的科技運用。



另外,享譽盛名的漂浮屋,更是荷蘭政府有計劃的調適成果。荷蘭土地有限,往水域開發,會是將來的發展重點。漂浮屋透過穩固的樁基、浮筒碼頭(pier),配合水面的升降,使住在裡面的居民不易察覺浮動或暈眩,而同樣的單位面積又比阿姆斯特丹的舊城區、市區來得便宜,而且環境清幽乾淨,確實是相當符合人類對住宅品質的要求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環保局李穆生局長表示,高雄市過去在八八風災、凡那比颱風期間,受到太多「水」的災害,與其與水對抗,倒不如學會與水共生,漂浮屋的概念或許可以試著在高雄、屏東等區域進行實驗、示範,運用廢棄物如寶特瓶、廢輪胎等作為浮筒材質,不僅廢物利用,更符合台灣民情,打造兼具防災與居住機能的漂浮住宅。(新聞來源/NOWnews台灣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