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臨全球暖化威脅極端氣候頻率增加 資料來源:外交部
臺灣氣候變化是全球氣候變遷的一部分,許多變化的速率與幅度與全球其他地區類似。以溫度而言,臺灣全島平均氣溫自上個世紀初以來,即呈現上升趨勢,1970年代之後的升幅更加明顯,與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類似。
根據臺北、臺中、臺南、恆春、臺東、花蓮等6個具100年以上完整觀測紀錄的氣象站資料分析,臺灣都會區年均溫在1911~2009年期間上升1.4 ℃,增溫速率相當於每10年上升0.14 ℃;近30年(1980~2009)氣溫的增加速度明顯加快,每10年的上升幅度為0.29 ℃,幾乎是100年趨勢值的兩倍,與IPCC第4次評估報告結論一致。
在全球雨量方面,由於雨量多寡受到許多因素及區域性差異影響,故IPCC第4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中,並未提出變化速率或幅度方面的明確數據,但值得注意的是臺灣降雨日數普遍呈現減少的趨勢。全島平均年降雨日數自1911~2009年下降幅度約為每10年減少4天,1980之後則為每10年減少6天。四個季節的雨日都呈現減少趨勢,其中以夏季的減少幅度最大。
在海平面高度變化方面,IPCC第4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1961~2003年之間(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每年上升約1.7 mm (毫米),但1993~2003年之間則平均每年上升3.1±0.7mm (毫米),顯示上升速率有加快跡象。由臺灣周遭海域驗潮站資料顯示,1993~2003年臺灣附近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速率為5.7mm (毫米),為過去50年的兩倍,此數值並遠大於全球平均值。
臺灣位處太平洋西緣靠近東亞島弧的中點,氣候上同時受到副熱帶與熱帶大氣的影響,極易遭受颱風、豪雨、寒潮及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侵襲。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其有多個長達百年的氣象觀測站資料,是進行監測全球氣候變遷及海洋生態變化的重要據點。
臺灣除建有高密度的地面氣象觀測網、完善的都卜勒氣象雷達觀測網及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系統,並有將近三十年的數值天氣預報經驗,近兩年更開始使用數值氣候預測模式進行短期氣候預測,並加入亞太經合會氣候中心(APCC)的多模式預測計畫及成立亞太經合颱風及社會研究中心(ACTS)以強化亞太區域颱風預警系統,是有能力同時提供東亞區劇烈天氣預報及亞洲區3至6個月短期氣候預測的少數亞太地區國家之一,顯示臺灣不但在氣候資料收集方面可發揮關鍵性的貢獻,在氣候模擬與推估方面也具備良好的現代化基礎。這些測報資訊,在國家進行氣候變遷調適、政府災防及資源規劃等決策或作為時是極為重要的參考資訊。臺灣若能參與UNFCCC的相關組織,將可更有效的提供相關資訊予國際社會,尤其可協助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瞭解及運用相關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