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4

以國土規劃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

“國土規劃”是一個國家長久生存發展之重要工具,然而在台灣卻是長期未受到重視。

全球正面臨氣候暖化所帶來的環境異變,台灣自然也無法自立於外,尤以一個島國之特性,遭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脆弱度更比一般國家要來的高。台灣實有必要擬定一全國國土規劃,將環境資源、產業發展區位以及各區域空間發展策略等,做一整體性之規劃,同時,在因應全球化變遷的挑戰下,將氣候變遷因子納入做為國土規劃之重要參數之一。

由國內外過去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可知,氣候變遷對國土利用的衝擊,可從實質面與非實質面兩者觀之:

實質面的可能衝擊涵蓋水、土、林等面向,舉例如下列幾點:
(1)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海水面升高,海岸線退縮導致國土流失,影響的層面也擴及沿海的土地利用範圍
(2)海水位上升後導致沿海陸域的土壤鹽化,影響農作物生長
(3)極端的天氣型態如:暴雨,加速山林國土的流失以及下游河床的砂石堆積
(4)海水的酸度上升與洋流型態的改變,影響漁獲量的多寡及捕撈地點
(5)氣候改變下之生態系統發生轉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以及動物棲地之移動。

非實質面的可能衝擊則包括管理思維、產業調整及行為模式等,舉例如下列幾點:
(1)極端的天氣型態如暴雨及乾旱之發生機率增高,改變公部門傳統水資源管理與治水設施的思維
(2)溫室氣體減排限制下所帶來的產業調整效應
(3)國內能源的利用方式及農糧安全的考量
(4)對藍色國土(海洋)及海岸地區的定位思考與整體規劃
(5)考量氣候變遷下之區域空間規劃調整與因應策略。

在台灣,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不論是實質面或是非實質面,都是國土規劃必須考量的重要課題。例如:西南沿海地區長期飽受水患之苦,地方發展受限,傳統的治水思維若不考量氣候變遷因子,再投注更多的治水經費恐怕也是成效有限,而治水也非僅以「人定勝天」的工程手段為單一方法,更應將周遭產業型態以及土地利用做一通盤性的檢討與規劃,例如以生態滯洪池、濕地等策略,建立一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為目標,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民眾的水患問題,而不是僅處理末端的區域排水管線的問題。

氣候變遷的影響,雖是緩慢、漸進的,但其改變可能也是巨大、劇變的;相同地,全國的國土規劃,其改變雖是無形,但影響國家社會卻很深遠。前者是全球變遷下台灣不能免除的環境衝擊課題,後者則是架構一國在社會公義、經濟發展及環境永續的前提下之重要基礎。

共同點是:兩者皆必須要由政府出面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並結合兩者具未來、前瞻的特性,提出具創新的規劃指導原則,以期能引領社會各界、民間團體及個人等,往共同的目標邁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