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於2007年發佈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4)指出,地表因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而造成溫暖化的趨勢,科學的證據顯示已越來越明確。國際間關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試圖將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於2100年控制在550ppm以內,也就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的兩倍左右,縱使如此,全球氣溫據估計在本世紀末仍會上升約1.1-6.4℃,並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18至59公分。
台灣為一海島型國家,受全球暖化的衝擊考驗將比大陸型國家來的嚴峻。若海平面持續上升,沿岸陸地的退縮以及海水入侵的土壤鹽化作用,對西南沿海及低窪地區的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因地表增溫效應,極端氣候的發生頻率將較過去頻繁,夏季颱風生成的機率變高,且強度也可能較大。因應此極端天氣型態,台灣過去的防洪標準是否足以應付?台灣城鄉環境的空間規劃與利用是否做好準備?
氣候變遷為台灣的空間規劃專業領域帶來不僅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發展契機。政府各部門正推行各項「節能減碳」政策之際,空間規劃實應做為一政策整合的平台,在土地規劃利用以及區域策略發展的層級上,將環境保育、能源供給、產業發展、交通運輸等各項課題加以評估及彙整,除了回應氣候變遷議題的「減緩」(Mitigation)措施外,更為重要的是提出國家氣候變遷空間「調適」(Adaptation)策略,因為氣候的改變既已難逆轉,只有將調適手段納入施政的議程中,努力落實以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