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空間規劃,看似兩個差異極大的領域,在目前全球環境變遷的浪潮下,找到了交集。
「氣候變遷」近年來被討論的震天嘎響,許多民眾或許不是很了解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但大概都可以說上一兩句,如: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尤其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監製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推出之後,氣候變遷更是在全世界捲起了一波輿論的巨浪。然而「空間規劃」,相信對在台灣的許多人就屬相當陌生、冷門的範疇了,關乎長遠發展的整體國家空間規劃與國土利用策略,在台灣長期以來備受忽視,近年來逐漸有些政府部門才慢慢正視這個問題,試圖在現有的框架中能有所突破,例如:國土復育條例、國土計畫法的思考以及縣市政府的整併、行政界線區劃等,即屬於這類的議題。
既然,國家空間規劃長期受到漠視,那麼空間規劃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連性,就更缺乏社會上的討論了。其實,兩者間的辯證關係,也是近來才慢慢被學術界所提出探討。“氣候變遷”在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於2007年提出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之後,變得是一個更為確定的現象。科學家驗證許多全球的科學研究數據以及經過漫長討論後,告訴世人“氣候變遷”是一個"現在進行式"而不是"未來式",它所帶來的衝擊,是當下生存在地球的我們所要面對的。在無可避免的暖化衝擊影響下,“空間規劃”會是一個面對未來可能衝擊的最佳調適策略,其中最根本的是土地利用規劃,其次是在土地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如:城鄉發展、產業調整、能源利用等面向,值得我們好好去深入研究。
對於未來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海岸流失、侵蝕,或者因土壤鹽化波及之飲用水等議題,海洋及海岸地區的土地利用有何調整的可能性? 氣候變遷衝擊下的水資源將更形捉襟見肘,有效的農業耕作方式為何?如何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又,發展再生能源,能夠降低石化燃料的使用並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然而,再生能源在某些面向上,與土地利用及空間規劃有極大的關連性,如生質作物(biomass-crops)的種植,改變了原本土地的作物生產型態並且對糧食供給產生排擠效應;又或者,發展沿岸風力發電,其對周遭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也必須謹慎操作。凡此種種因為氣候變遷而衍生的空間規劃與國土利用課題,其實是環環相扣,且非過往傳統空間規劃界所觸及的領域。
雖然台灣錯過了過去在經濟發展前考量整體國家空間規劃的機會,造成目前整體空間規劃上的失序,但,因應這波全球變遷所席捲而來的環境意識浪潮,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與國際知識接軌,台灣的空間規劃領域還是大有可為。那麼,在上位計畫的確立之後,使得銜接下來的區域規劃、都市規劃以及景觀、建築設計等能有一依循的方向準則,逐漸一點一滴的改造台灣地貌,進而創造一個對地球友善、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